新华社贵阳1月29日电(记者骆飞)在广州市越秀区诗书路临街的老旧出租屋内,杨秀祥收拾好回家的行李后已经深夜11点多。尽管第二天一大早还要赶高铁,但他并没有急着休息。
坐在桌子前,杨秀祥打开有些翻旧了的笔记本,掏出笔认真地记录着。“这两笔钱是这几天收到的,我要带回老家亲自交给受助的家庭困难学生。”杨秀祥边说边写。
杨秀祥在出租屋内登记助学情况。新华社记者 骆飞 摄
随即,他又从抽屉里拿出两个信封,并在封面写上资助人、金额等信息,才把提前分好的钱装进去。用手反复捋了几下有些皱巴巴的信封后,杨秀祥慢慢地放进双肩包里。
这是一件特别的“年货”。春节前夕,记者与杨秀祥一起踏上回家的路,见证这位农民工持续10多年不变的爱心助学之旅。
“算上最近的两笔,我在2024年一共募集了8万多元助学金,资助了100多人次。”在回家的高铁上,杨秀祥再次向记者展示记录在笔记本上的一笔笔“爱心”。
老家在贵州省黔南州惠水县雅水镇一个偏远苗族村寨的杨秀祥,今年40出头,是家里最小的孩子。过去,一家人仅靠种地生活,他的父母很难负担得起几个孩子同时上学。
“我的姐姐们都没机会读很多书。”杨秀祥说,上初中时,义务教育还没完全普及,自己每年的学费、生活费都是父母去借。
就这样,杨秀祥的父母还是坚持供他上了黔南州的一个专科学校。毕业后,由于所学专业技术性不强,杨秀祥不得不跟着老乡加入“打工潮”。在广东,没有过硬学历、专业技能等支撑,杨秀祥只是工厂流水线上的一名工人。
杨秀祥(右)在出租屋内给记者介绍助学情况。新华社发
在深圳的几年里,除了进厂打工,杨秀祥还加入了当地社工团队。每逢周末,他要乘坐两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到团队指定的养老院或福利院帮忙。寒来暑往很辛苦,杨秀祥却乐此不疲,还结识了不少爱心人士。
2011年,一位相识的爱心人士主动联系杨秀祥,希望能资助贵州家庭贫困的学生。起初,杨秀祥只是通过老家的朋友帮忙找受助学生,后来联系他的爱心人士越来越多,他在2013年联合10多人自发成立了一个名叫“春晖育鹰助学”的爱心团队。
张阿姨500元、李大哥1000元、王女士700元……从现金到微信转账,杨秀祥在全国多地的爱心人士与贵州的家庭贫困学生之间搭建起“爱心助学的桥梁”。如今,他和团队成员累计募集爱心资金近80万元,共资助了750人次。
“一对一”固定资助、一次性爱心捐助、“金秋助学金”发放……面对不同的受助对象,杨秀祥制定了相应的资助计划。爱心助学10多年,杨秀祥从不提取任何管理费,还经常从微薄的工资里贴钱做公益。
这些年,杨秀祥每月电话费增加了不少,还定期自费往返广州与贵州开展助学活动。两年前,有爱心人士专门捐助了5000元办公经费,杨秀祥却只花3500元买了一台电脑,剩余1500元继续资助学生。
“整个团队的小伙伴都在付出。好几个老家的助学对接人每次提取微信转账都要自付手续费,有的还经常自掏油费、车费等把钱送到每位受助学生家里。”杨秀祥说。
高铁到站后,杨秀祥立即转车到惠水县城,此时已是下午17:30。团队的助学对接人的杨升智、岑玉华早已等着他。寒暄几句后,他们开车去往此次受助的学生家。
杨秀祥(左二)一行在受助学生家中了解情况。新华社记者 骆飞 摄
山路崎岖,雨雾弥漫,三人车开得很慢。一路上有说有笑,大家聊得最多的还是助学的事。“有的学生被资助了七八年,还有好几个都考上了大学。”杨升智说。
一份特别的“年货”装着社会的温暖爱心,也寄托着山区学子对美好未来的期盼。“相比较政府不让一个孩子‘因贫失学’而构建起的教育保障体系,我们的坚持只是汇聚了社会的‘爱心微光’。”杨秀祥说。
开行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,杨秀祥一行安全抵达受助学生家中。第一次见面,彼此并不觉得陌生,围着炭炉聊得热闹。学生家长又赶紧加了几根炭,不一会儿炉火更旺,温暖着每一个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