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12月4日,中国的“春节”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“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”。乙巳春节,聚焦璀璨非遗,每一项非遗都宛若一条穿越时空的纽带,紧密联结着过往与当下,绘就了一幅绚丽迷人的贵州新春画卷。
苗族刺绣和蜡染:既古朴又绚烂
苗族刺绣和蜡染,这两项古老的技艺是苗族传统文化的代表,承载着苗族千年的历史与文化。
贵阳市花溪区、黔东南州凯里市、黔东南州雷山县等6个县(市、区)申报的苗绣,陆续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;黔东南州黄平县、毕节市织金县等4个县(市、区)申报的蜡染技艺,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
安顺木雕:形神兼备
安顺地戏,被誉为“中国戏剧活化石”,而地戏面具(又称“脸子”)是其灵魂所在。每年春节期间,地戏艺人走村串寨进行表演,系面具于额前,六百年大明余韵与厚重气息便扑面而来。
安顺地戏、安顺木雕分别为国家级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。
在安顺市西秀区周官村,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安顺木雕代表性传承人周明,从事木雕技艺至今已经有30余年,“面具雕刻注重将写实与夸张结合,要做到形神兼备,大致可分为文将、武将、少将、老将、女将5种脸谱,称为‘五色相’,春节地戏表演时,为乡村增添热闹氛围。”
泥塑(苗族泥哨):欢乐的童趣
黄平泥哨,以其独特的造型和鲜艳的色彩闻名遐迩。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
在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应魁的童年记忆里,泥哨是用细腻的泥土,通过捏、搓、揉、刻等手法,塑造出形态各异的动物形象,再用自制的颜料为泥哨上色而成,红、黄、蓝、绿等色彩相互碰撞,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,大家手持泥哨,吹出清脆悦耳的声音,为新年增添了一份童趣与欢乐。
水族剪纸:线条流畅造型灵动
水族剪纸,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。风格朴实,生活气息浓厚。剪纸题材多样,包括天文、山水、飞禽、走兽、花鸟等,多反映水族人民的生活形式,寓意丰富。
今年71岁的水族妇女韦帮粉进行水族剪纸艺术品创作已有23年,她创作的水族剪纸,线条细腻流畅,造型古朴而灵动,既保留了水族古老文化的深厚底蕴,又充满了对新春的美好祝愿,受到无数人的喜爱。
竹编工艺:寓古于新
贵州竹编技艺源远流长,竹编艺人利用当地丰富的竹资源,把竹子变成精美的艺术品。黔东南州三穗县、铜仁市万山区、遵义市赤水市等3个县(市、区)申报的竹编工艺,先后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。
赤水,被称为中国竹子之乡和中国竹编工艺之乡,“竹编制品不仅是实用的器具,也是饱含新年祝福的艺术品,当中式竹编走进现代生活,反而寓古于新。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赤水竹编代表性传承人杨昌芹说。(记者 陈江南 赵珊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