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春走基层丨“甑甑”日上过“肥年”-新华网
新华网 > 贵州 > 正文
2025 01/27 09:30:54
来源:贵州日报

新春走基层丨“甑甑”日上过“肥年”

字体:

  严冬,毕节市七星关区层台镇玉龙村,熊猫甑子加工厂的生产车间里静悄悄的。见记者疑惑,负责人王雄笑了起来。

  原来,近日开展的几场直播,将该厂库存的所有产品都售空了,相关的生产材料要3天后才能到位。“甑子卖得好,大家的收入都增加了不少。”他说,“今年我们熊猫甑子的工人们又可以过一个‘肥年’了。”

  王雄今年43岁,是一名退役军人,之前曾外出打工,攒下了一些积蓄,“在外时间长了,思乡之情愈发浓厚,同时,了解到回家乡发展有很多的好政策支持,于是就下定决心回家创业。”

  回到玉龙村,做什么好呢?王雄注意到,自家三叔还在坚持纯手工做甑子。“当时我问三叔,现在还有人买甑子?”三叔回答说,买的人多得很。

  于是,王雄拿着三叔做的甑子去毕节城区的多家市场跑销路,没想到顺利拿到了100个甑子的订单。

  “村里许多人都是做甑子的好手。我从小就很熟悉制作流程。”2021年,下定决心的王雄将自家一楼当做“创业基地”,创办了熊猫甑子加工厂。他买来不少厂家的甑子进行研究,取长补短。空闲时,他还喜欢钻研生产机器,经过两年努力,他研制的下料机、切角机、抛光机、打眼机等设备相继投入使用。

  渐渐地,订单多了起来,生产场地越来越不够用。2023年,王雄租下了村里闲置多年的场地,扩大了甑子加工厂规模,并通过网络直播销售,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方式使产品销量迅速增长,熊猫甑子现已成为了小有名气的“网红”产品。

  “目前,我们加工厂共有4条生产线,每天可产1000余个甑子。聘请的30余名工人都是本村村民,计件拿工资,平均月收入4000余元,最高的可达6000余元。”王雄说,2024年,加工厂纯收入达30余万元。

  “我想春节后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,并同步增加产品种类,力争开拓更大市场,带动更多乡亲就近就业。”王雄自信满满。(记者 蒲艳梅)

【纠错】 【责任编辑:吴雨 邓娴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