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华网贵阳1月7日电(卢志佳)乌江寨,一个依山傍水、烟雾缭绕的秘境,仿佛是现实版的世外桃源。1月6日,“遵义@1935”贵州红色文化主题宣传活动采风团行至乌江寨,探访这个红色圣地的文旅新空间。
乌江寨航拍。新华网 周远钢 摄
乌江寨是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尚嵇镇的一个传统村寨,距离遵义会议会址仅50公里路程。从2016年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,到2022年成为集观光、休闲、度假、康养、会展为一体的国际旅游度假区,从零起步,历经6年,乌江寨这颗黔北遗珠一跃成为“贵州旅游新地标”。
乌江寨夜景。新华网 卢志佳 摄
乘一艘乌篷船,两岸的吊脚楼在眼前缓缓展开,充满了黔北水乡的独特风情。冬游乌江寨,游客数量较少,运营方匠心布局的各色文旅融合业态,却在这份宁静之中更显韵味。依托山川原野的风貌,乌江寨将休闲度假与文化体验介入山林空间中,构筑了一片理想中的旅行目的地。
文化是旅游的灵魂,旅游是文化的载体。坚持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,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旅游需求,进而实现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。规划、运营以来,乌江寨布局一系列契合人们追求深度文化体验的业态,为这个新兴景区迅速“破圈”“走红”厚植了文化“灵魂”。
乌江寨里的独竹漂展示。新华网发
以文塑旅,乌江寨文旅融合的态度很显认真。
在建设过程中,乌江寨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,一方面将破旧的民居进行了修缮加固,保留了传统村落原来的“味道”,另一方面扩建的建筑群落也做到了向原始建筑“看齐”,毫无突兀之感。
游客参观乌江寨和平染坊里的纺织、刺绣工艺品。新华网 卢志佳 摄
“路面、墙体等外露的石材,我们几乎都是采购的农村使用过的老石板、老石材,所以整个村寨显得那么古色古香。”乌江寨国际旅游度假区工作人员殷明娟介绍。记者留心观察,发现很多路面的石材确实还留有使用过的痕迹,随处可见的圆圈,偶然可见的几个刻字,都是历史跳动的“脉搏”。
殷明娟介绍,除了这些文化“不动产”,乌江寨还联合多个非遗传承人,在景区活态再现了古法造纸、传统染布、手工面制作、通草堆画等贵州各地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这些业态,将景区解构成了一个个文化展示的空间,也为游客创造了“体验式消费”的场景。
游客在乌江寨内的通草堆画打卡留影。新华网 卢志佳 摄
在通草堆画的工坊里,匠人严忠云正在专心致志地制作通草堆画,这是一种以药用植物“通草”为原料,经过设计、制图、切片、雕刻、成形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的工艺品。在乌江寨,这项濒临失传的非遗技艺找到了新的舞台。
严忠云,这位曾经的乌江村原住民,在乌江寨引入通草堆画工坊后便进入工坊工作,并慢慢学习这项古老的技艺,如今已经能熟练地制作花朵造型的堆画。“游客会来体验一些简单的花朵制作,我会亲自指导他们,也会向他们介绍遵义通草堆画的历史和工艺。”在严忠云看来,告别四处奔波的生活,在景区成为一名有稳定收入的手艺人,“是一件幸福的事情”。
乌江寨里的活字印刷体验。新华网 卢志佳 摄
轻装上阵,乌江寨文旅融合的步伐也很显轻快。
和贵州许多单一民族村寨不同,乌江寨曾汇集着苗族、仡佬族、布依族、土家族等8个少数民族,为此,乌江寨创新推出了“八方宴”,以八道菜、八个表演,为游客讲述八个民族的故事。殷明娟说,乌江寨在文化塑造中坚持开放、包容的“共生理念”,在一定程度上,乌江寨是贵州民俗文化的“微缩版”,可以一站式体验贵州不同的文化。
乌江寨内的桐梓泥哨工艺品店。新华网 卢志佳 摄
在乌江寨,既有独竹漂、竹竿舞、打铁水、傩戏表演等传统文化技艺展示,也推出了无人机表演、音乐水舞秀、桨板、皮划艇等项目,为景区植入了更多科技、运动元素。
游客身着“古装”在乌江寨和平染坊留影。新华网 卢志佳 摄
2024年夏天,乌江寨还打造了“少寨主”主题IP活动,冬天推出了“围炉冬歌——热火艺术季”、鱼灯巡游冬季旅游活动,一系列融合国潮、时尚的特色文化活动让文旅融合有了新的诠释,也为景区实现冬季旅游“淡季不淡”目标增添了新的业态。
游客在乌江寨拍摄风光。新华网 卢志佳 摄
夜幕降临,华灯已上。游客围着篝火载歌载舞,好一个烟火人间,登高远望,山河被装点成流光溢彩,好一个梦里水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