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贵州安顺
流行着一种名叫“地戏”的地方戏
这出戏,一唱就是数百年
它是屯堡人世代相传的文化瑰宝
更是明初“调北征南” 文化融合的生动写照
明朝初期
明太祖朱元璋为维护国家统一
令军士在现今贵州安顺、平坝一带驻扎人马,修建城池
大量来自
安徽、江苏、江西、浙江、河南等中原和两江地区的
将士、农民、商贾、工匠
随之迁居安顺
让中原文化与当地各民族水乳交融
形成了寓兵于农的屯堡文化
![](2024092684fab18ee142408ba926ef5a004cb18a_XxjnzxC007005_20240926_CBMFN0A002.gif)
随着时局日益稳固
屯堡人为防止“武事渐废”
遂将演武和祭祀逐疫
驱邪纳吉结合
形成了融祭祀、操练、娱乐为一体的戏剧模式
这种戏剧与中原民间文化和当地民俗融合
最终塑造出头戴木刻面具演绎的安顺地戏
安顺地戏的剧目反映的时代上至商周,下至明朝
无一例外都是南征北战、忠君爱国的武戏
![](2024092684fab18ee142408ba926ef5a004cb18a_XxjnzxC007005_20240926_CBMFN0A003.gif)
从《封神演义》到《三国演义》
从《薛丁山征西》到《岳飞传》
地戏用七言和十言韵文的戈阳老腔
表演金戈铁马的征战故事
赞美忠义报国的忠臣良将
雄浑粗犷,古朴刚健
唱出了穿透600年岁月的屯堡力量
与质朴的唱腔相比
安顺地戏的面具则显得华丽精美
![](2024092684fab18ee142408ba926ef5a004cb18a_XxjnzxC007005_20240926_CBMFN0A004.gif)
地戏的面具注重凸显人物性格
武将强调煞气
文将注重神气
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围绕人物性格特征制作
面具制作流程繁复
从雕刻到上色
光是工具便有几十余种
因而,地戏面具的制作也成为一门艺术
作为屯堡人独有的传统民间戏剧
安顺地戏是屯堡文化中
最具有活力、最有特色、最富有人文精神
的文化现象
2006年,安顺地戏被列入
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
是当之无愧的
“中国戏剧活化石” “中国戏剧历史博物馆”
在安顺地戏那一声声浑厚古腔中
明清遗韵穿越历史抵达眼前
策划:赵新兵
记者:欧东衢、杨焱彬、杨欣、郭可树
统筹:曾学真、郭依格、李依伦
AIGC创作:石姝丽、钟华、王橙澄、王青菁、钟宇彬、宋毓明、杨菊
制作:新华社新媒体AIGC工作室
新华社贵州分社黔灵创新媒体工作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