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是三线建设60周年。
1964年,中国吹响三线建设号角,在“好人好马上三线”的号召下,数十万三线建设大军奔赴磅礴乌蒙,筚路蓝缕,拓荒创业,用铁与火缔造出一座城的光荣与梦想,奉献了青春,光辉了年代。
![](20240717269b29cb4bb34e7c808cec325aff383e_2e16598b3f494b82ad4211f2d9e99fc6.png)
![](20240717269b29cb4bb34e7c808cec325aff383e_aa16b47f4e92491eb418fc0d4a28f617.png)
![](20240717269b29cb4bb34e7c808cec325aff383e_e6f674b88fda45d7a220d1250a4e74af.png)
贵州省六盘水盘州市作为三线建设的主阵地之一,留下了许多“三线人”的记忆。
今年81岁的张敏,就是一名三线建设者。当年,作为一名党员,张敏在听到广播后,主动写申请要求到贵州支援三线建设。
可当时的贵州条件十分艰苦,支援队伍规定不要女性,张敏便三番五次地找领导沟通,坚持要去,最终领导同意了她的请求。
![](20240717269b29cb4bb34e7c808cec325aff383e_5b9b485578884859951ce1e357bb2a85.png)
1966年,张敏和1000多名三线建设者乘坐从鸡西到安顺的火车出发了,经过几天几夜,火车到达贵州安顺,下了车后,又经过一天汽车的颠簸,终于到达了盘州的山脚树矿。
当时因为矿区生活条件差,矿区和附近都没有理发的地方。于是,张敏自己买来推子学习理发,义务为矿区工人和当地老百姓服务。
当时的矿区还没有邮局,于是,张敏买来信封、信纸、邮票,请矿行政科制作了一个小木箱,漆上绿油漆。她每天抱着这个小木箱去食堂吃饭,几年时间里,小木箱变成了“流动邮箱”,张敏也变成了“流动邮递员”。
![](20240717269b29cb4bb34e7c808cec325aff383e_90651b22507c4ca9a7c42c6a67b98b22.png)
如今高楼林立的盘州,离不开三线建设者在大山深处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。尽管岁月更迭,但“三线精神”将永远激励着年轻的一代,三线遗产留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时代的价值,更有激励奋斗的精神价值。
![](20240717269b29cb4bb34e7c808cec325aff383e_3565185ac748453da3850b9c2b219e48.png)
![](20240717269b29cb4bb34e7c808cec325aff383e_8815e330de974891adca88b774821a7c.png)
![](20240717269b29cb4bb34e7c808cec325aff383e_2b1959199f5c4c1d8724d910e8218724.png)
记者:刘勤兵
报道员:肖本归、卢家飞、刘庚
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